



原拆原建后的漕溪三村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
告别“拎马桶”的尴尬,是上海众多生活在老旧小区的居民多年的夙愿。
在上海“拎马桶”改造过程中,针对地块情况不同、房屋状况各异,通过“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因地制宜确定改造路径,用“绣花功夫”让成千上万户居民告别了“手拎马桶”、“定定心心”如厕,更探索出一条改善民生、补齐短板的新路径。
方法一:户内加装
特点:原地不动,户内新增
居民无需搬离,生活习惯不用大幅调整,在家就能用上独立厨卫。不用再拎马桶、跑公共设施,隐私性、便利性和舒适度拉满。
点位:虹口区四川北路1543号

四川北路1543号弄堂 周楠 摄
家住四川北路1543号3楼的居民徐奶奶,年逾九旬。里弄房屋建造于20世纪20年代,楼内没有卫生间,徐奶奶一直使用手拎马桶,只能沿四川北路走近10分钟到隔壁弄堂的倒粪站倾倒。
“我妈已经90多岁了,连上下三层楼都非常困难,更别说还要提着马桶!虽然我和她住在一起,但自己也60多岁了,身体也不好,每天上下楼倒马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徐奶奶的儿子说。
徐奶奶家的情况,让永德居委会干部一直牵挂着。恰逢零星旧改新增卫生设施的惠民项目,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燕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徐奶奶家,上门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能解决她家如厕难题。
“书记,我知道你们是为我们着想,但你看看,我们家就十几平方米,屋里东西也多,连我睡觉也要打地铺,实在没有空间可以安装了。我现在身体还能坚持住,装马桶的事我看就算了吧!”徐奶奶的儿子在得知居委会的来意后,向曹燕表达了他们的难处。
作为居民区负责人,曹燕对于徐奶奶家的情况了如指掌。老弄堂的房间确实狭小,几乎每个可用空间都已被家具占据。但为了徐奶奶一家今后的便利,曹燕在遭遇3次婉拒后,选择了不放弃。她仔细观察了徐奶奶家的环境,经过对徐奶奶儿子的不断询问,得知家中有个大衣柜处于闲置状态,但因体积庞大,搬运困难,所以一直搁置在那里。
“这次帮你们家安装马桶,是政府实事工程,希望改善你们的生活条件,是一件好事。如果放弃,那就太可惜了!”曹燕说,“如果你们确定不需要这个衣柜,腾出来的空间正好可以安装马桶。搬运的事情放心,居委会会帮忙解决的。”
在征得徐奶奶家人的同意后,曹燕迅速联系了第三方,以最快速度将大衣柜搬运走。随后,她还与施工负责人一起再次来到徐奶奶家,确认具体的施工方案。由于四川北路1545弄是历史保护建筑,徐奶奶家房间又临街,无法安装污水管,最终确定安装电动马桶。
施工当天,安装人员准时到达,很快就将电动马桶安装到位,还在马桶处安装了挂帘,以保护隐私。电动马桶安装完毕后,徐奶奶和她的儿子立刻享受到了便利,终于不再需要提着沉重的马桶上下三层楼了。“真的感谢政府,想尽办法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问题!”徐奶奶的儿子说。

徐奶奶家安装的马桶
方法二:户外加装
特点:向外借力,空间焕新
户内没有加装条件,于是向外借力,通过贴墙加建和户外建轻质钢结构房屋的方式增设厨卫空间。居民不用长期等待改造施工,快速告别拎马桶的困扰。
点位:宝山国权北路815弄

告别拎马桶的生活,万毅方比了一个耶。吴越 摄
“把痰盂罐淘汰掉的那一天,我们全家都高兴得不得了。”万毅方在自家独立的厨卫空间里对记者说。
老万是宝山区高境镇国权北路815弄的居民,50年前从安徽插队落户回来后,便和妻子一起住在这里。包括他们所住的平房在内,815弄共有4幢楼,原先都是上海光明集团良友公司的职工宿舍,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周边未铺设污水管线。
“老早以前弄堂里只有一个简易公厕,家家户户都是要‘拎马桶’的。后来路口新造了公厕,卫生条件好一点,终归还是不方便。”老万回忆,公厕最初的开放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8点,居民反映之后延长到晚上10点,但大家还是保持着“晚上尽量少喝水、避免起夜”的习惯。
直到2024年底,历经3个月工期,包括老万家在内的41户居民都用上了独立的厨卫设施。
走进入户门,先看见水斗、灶台、抽油烟机,再往右边的小门进去,就是马桶和淋浴房。爱干净的老万和妻子每天都会打扫一遍,生活用品也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令他们欣慰的是,这次改造让8岁的孙女小米粒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从前,小孙女天黑以后要上厕所,家里人不放心,要陪着出门,洗澡更是件麻烦事。“现在条件好了,她都可以在家自己洗澡了,我们也不用操心了。”万毅方说。
815弄的改造主打“因地制宜”。平房的室外空间较为宽敞,就从入户门处通过室外贴墙加建部分面积设置厨卫设施。另一幢3层建筑,因恰好位于地铁18号线上方,无法直接在建筑外围进行扩建。为此,宝山区房管局会同高境镇相关部门与实施单位共同研究优化改造方案,一方面,利用楼内原公共厨房改建解决6户;另一方面,就近利用外围空地统一建设轻质钢结构房屋扩建12户厨卫,确保居民出楼即可达。
61岁的蔡金福和妻子在这里住了30多年,几年前帮儿子购置了新房,送他“脱离苦海”,自己继续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熬”着。眼下,8平方米的独立厨卫造到了家门口,他觉得“不仅生活方便,家庭关系都更紧密了”。
蔡金福说,过去上厕所不方便,烧菜要到公用厨房、吃饭的桌子也摆不开,儿子儿媳嫌麻烦不愿常来。最近一年,小夫妻俩已经把父母家当成“食堂”,常常中午电话打来“点餐”,晚上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
815弄的变化还不止如此。除了实施厨卫改造,一些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也被考虑在内、一并破解。比如内涝积水。由于这片区域地势低于外围路面,以前汛期经常积水,台风天还要把居民转移出去。通过增设大型提升泵、路面整修、线路整理等措施,现在居民已不再“逢暴雨就提心吊胆”。有了平房前新增的一长排公共晾衣杆,大家也不用再一大早爬起来“抢”着晾晒衣物。

老万家把卫生间收拾得很干净。吴越 摄
方法三:原地焕新
特点:原址重建,全面升级
居民告别老旧住房,住进在原址重建的、带有独立厨卫的新房里。不仅一次性解决拎马桶问题,而且房屋质量、配套设施全面得到提升,但是改造周期比较长。
点位:徐汇区漕溪三村
“以前一家三代都蜗居在一个10平方米的小房间,整栋楼没有一个厕所,每天早上要拎着马桶、痰盂罐到对面漕溪公园的公厕倒马桶……”今年71岁的倪秀英在漕溪三村居住30余年,说起这个位于徐汇区、紧邻内环,看似地段很不错的“家”,她却感慨万千。
漕溪三村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倪阿姨一家三口搬进其中一间16.6平方米的一居室。虽然住上了楼房,但“蜗居”窘态频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要用家里的手拎马桶、痰盂罐解决,洗澡只能放个“大脚盆”(上海话“大水盆”)在家中擦洗。
“孩子爸爸洗澡时,我就带着女儿到外面闲逛;女儿要洗澡了,就换爸爸出去闲逛……”不仅是倪阿姨家,这样的状态在漕溪三村很多居民家中都持续了数十载。
幸运的是,今年国庆前夕,倪秀英与另外170余户邻居拿到了新家的钥匙。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徐汇区漕溪三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竣工交付,一栋8层现代化电梯房代替了原先漕溪三村501-505、506-510号两栋3层小梁薄板房。在与邻居合用厨房、每天到几百米外的倒粪池倒马桶30多年后,“倪阿姨们”终于住进了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现代化住宅。
类似漕溪三村这样的“原拆原建”项目推进并非易事,居民征询、明确每户承租人、居民家庭利益分配、过渡安置以及现场施工等环节都存在挑战。
在征询新户型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居民就提出,希望新家不仅有独立厨卫,还都要保证日常光照,不再有“仅朝北”的户型。于是,创新的“C字形”的建筑结构设计,将朝北户型全部调整为朝东或朝西,彻底消灭了居民家中的“采光死角。
但随之而来的是每一类户型不得不变得更为“狭长”。于是,设计方案将居民家中的卫生间调整为干湿分离,盥洗台与厨房炉灶都位于进门处,盥洗台旁推门则是安装了抽水马桶和淋浴设施的卫生间。这样,即便卫生间的面积不算大,居民的日常使用仍旧灵活便捷。
“洗手台上面还安装了现成的镜面储物柜,里面有三层,能放很多小物件,合上柜门就是一面大气的镜子,不要太方便哦!”倪阿姨向记者展示,除了挂壁式储藏柜,盥洗台下方也“螺蛳壳里做道场”设置了储物柜,存放洗衣液、清洁用具等大件物品绰绰有余。“真的是每个细节都在为居民考虑。”倪阿姨说。
漕溪三村原拆原建施工历时近一年,其间克服了2次较明显的台风影响。建设方中建科工采用新颖的钢结构装配式施工体系,实现“每四天半建造一层”,尽可能缩短施工周期,也将扬尘、噪音等污染降到最低,为上海今后的原拆原建项目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徐汇漕溪三村居民新家的卫生间盥洗台
方法四:异地焕新
特点:异地安置,彻底搬迁
居民通过征收方式告别老旧住房,住到异地的新房子里。安置房源一般远离原址,一次性解决拎马桶问题,房屋质量、配套设施全面得到提升。
点位:黄浦区710、702街坊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零星旧改)

黄浦区710、702街坊
最近几个周末,72岁的沈文锦和老伴忙得很,老两口跟着儿子与准儿媳四处选房。
今年8月,沈文锦住了40多年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710、702街坊二轮零星旧改征询生效,共涉及756户居民。
沈文锦一家三口住在710街坊内的肇周路392号2楼一间25平方米的老房。周边,二级旧里与一级旧里、小梁薄板等各类房屋交错,居民居住空间逼仄,卫生设施极其缺乏。
40多年前,沈文锦嫁进来。最初跟公公婆婆一起住,后来生了儿子,有了完整的小家,她半辈子的生活都在这片老城厢。她最深刻的生活印记就是拎马桶,甚至有段时间,她的心思都纠结在马桶上。
从她家的二楼拎着痰盂,下楼梯要走12个台阶,出了门再走203步,就是倒粪站。这样的路程,她每天要来来回回至少走五遍。周边家家户户都要拎马桶,一早大家都出门倒马桶,有时候人多了,在倒粪站门口要排队。大家一边排队一边聊家常的场景,在她看来,既有意思又让人心酸。老伴心疼她,退休后早上不用再急着上班了,就承包了每天倒痰盂的活。
在她的印象中,政府在10多年前就在老城厢推进了“一平方米”马桶改造,一轮接一轮;但她家都遗憾错过。因为她家房屋沿街,按照当时的技术,没有地方排管线,就装不了抽水马桶。“每次看到别人家都装上了抽水马桶,我心里真是羡慕呀!”她说。
7年前,一户邻居搬了新房,旧房空了出来。沈文锦看到这户邻居家装了“一平方米”马桶,马上租了下来。一家人这才用上了抽水马桶。随着市场租金的一路上涨,这间仅9平方米面积的小屋,租金从最初的几百元上涨到1300元;但沈文锦和老伴说,这钱是一定要花的。
在旧改前,710街坊内有不少像沈文锦这样在拎马桶的人家。“在这里,经常能看到80多岁的居民从黑乎乎的楼梯上,颤颤巍巍走下来,拎着马桶去倒粪站。”沈文锦说。
“加装了抽水马桶,也不影响旧改。旧改是最彻底的改善居住环境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拎马桶,还解决了其他居住问题。”沈文锦一直将当初推进马桶加装工作的居委干部的这段话记在心里。
旧改终于来了。2024年,东至方斜路、实华公寓,南至方斜路558号、大吉路,西至肇周路、方斜路419号,北至大吉路、建国新路的710、702街坊启动零星旧改征收。
沈文锦一家积极签约。“不仅是我们家,周边邻居都积极签约。大家都觉得,旧改是天大的好事,轮到我们是我们的幸运。”
今年8月,710、702街坊旧改生效,沈文锦和老居民们陆续搬离了旧址。沈文锦一家选择货币安置,他们在外租了一处房暂时过渡。“儿子马上要和女朋友结婚了。我们希望买两套房,一套我们老两口住,一套他们小两口住。大家住得近一些,我们平时可以多照顾他们一些。”沈文锦笑意盈盈,对未来憧憬着。

方法五:抽户腾地
特点:腾挪大法,双向受益
一部分居民搬离原有住房,搬到其他房子里去,彻底告别原来拎马桶的居住困境。空置出来的房源作为剩余住户的改造空间。既解决剩余住户的空间困境,又让抽离住户快速告别拎马桶,双方均节省时间成本。
点位:黄浦区贵州路129街坊,进贤路13街坊,长宁区江苏路285弄

进贤路138弄抽户案例
“拎了大半辈子马桶,终于在自己家用上了抽水马桶,真的太方便了!”吕金凤在贵州路129街坊生活了40余载,虽然住在外人眼中“寸土寸金”的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但长期居住在面积仅10余平方米、天天要倒马桶的老街坊,吕阿姨心中实则冷暖自知。
好在,生活终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黄浦区在贵州路129街坊实施了“拔点改造”。该地块内直管公房以里弄为主,家中没有独立卫生间、需要“拎马桶”的居民有239户。此次改造,黄浦将三套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经与居民协商后进行了置换,腾挪出的空间为另外6户居民分别改造出独立的卫生间,其中就包括吕金凤家。
但抽户改造卫生设施并非一帆风顺。在宁波路620弄,一户二层居民想在家中安装一台抽水马桶,这使得一楼居民对污水排放等问题有诸多担忧。一边是迫切的需求,另一边是合理的考量,最终,工作人员在现场多方勘查后找到了解决办法,将马桶安装在二层阁楼,排水管则沿房屋外墙接入室外的污水管道,最大程度减少对一楼居民的影响。
无独有偶,《繁花》中从20世纪90年代时髦至今的进贤路,直到去年仍有不少居民每天过着就近到公共倒粪池倒马桶的生活。

进贤路抽户案例中居民每天倒马桶的公厕
“住在2楼的居民想装抽水马桶,但污水管道要从一楼居民家中穿堂而过,卫生改造非常困难。”瑞金二路街道延中居委会主任刘枰告诉记者。
转机发生在去年下半年,黄浦区开始对进贤路122弄8-11号,进贤路138弄4-11号、12-14号、14号甲等四幢房屋共33户居民实施抽户改造,拆除没有风貌保护要求的进贤路122弄8-11号并规划建设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对进贤路138弄4-11号、12-14号两处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为原跑马场马棚并纳入文保点位的住房,开展保护性修缮与功能活化。
在江苏路285弄32、38、40号,漂亮的花园洋房中尚有居民居住在原本为汽车间的底楼空间,不仅加装不了独立卫生设施,生活环境更是杂乱逼仄。长宁区也采用了协议置换、抽户腾地等思路,经协商后将住在“汽车间”的3户居民实施置换,安置到附近镇宁路上的区属公租房晨建公寓。三家人家终于告别了使用几十年的手拎马桶,住上了有独立卫浴设施的新家。
上述3个项目都位于上海市中心历史风貌区范围,卫生设施改造的过程中,施工方充分利用了天井、晒台、底层扶梯下方等“意想不到”的空间进行灵活设计,“无中生有”地挖潜出各类加装卫生设施的空间,并根据不同的房屋情况尝试“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等综合改造模式,实现了民生改善与风貌保护的有机结合。
原标题:《上海改造“拎马桶”的N种方法》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 舒抒 唐烨 吴越 戚颖璞
鼎和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